貝多芬 歡樂頌
1824年5月7日,貝多芬首演第九號交響曲《歡樂頌》時,他已經嚴重失聰。這就是這首著名國歌背後的故事。 近兩個世紀過去了,貝多芬的《歡樂頌》仍然是希望、和平與友誼的象徵。這是一場精湛的音樂慶典,讓每個聆聽它的人幾乎立即感受到一股正面情緒的洪流。事實上,當這首曲子響起時,生活總是顯得美好。 然而,對於它的創造者來說,它更像是一首憤怒和救贖的頌歌。事實上,在聲音對他來說不再存在的時候,他為音樂家可能遭受的最嚴重的詛咒而感到沮喪,創作這首國歌是對努力和藝術生存的頌歌。儘管如此,他仍然創作了一部精彩的作品。然而首映當天,他根本不知道觀眾有多興奮,有多麼歡呼、鼓掌。事實上,他什麼也聽不到。 其中一位音樂家必須將公眾的反應通知他,此時他停下來向他們表示感謝。他仍處於第二樂章的結尾,還有很大一部分工作要做。 《歡樂頌》是弗里德里希·席勒於1785年創作的一首詩,原名是An die Freude(德語「歡樂」),貝多芬以此為基礎創作了他的作品。 《歡樂頌》是如何構思的 當路德維希·範·貝多芬還是個青少年的時候,他就被先驗唯心主義和啟蒙運動的基礎所迷惑。事實上,在伊曼努爾·康德在波昂大學的演講中經常能看到他的身影。也正是在這裡,他發現了一些立即引起他共鳴的東西:弗里德里希·席勒的詩。 貝多芬剛滿15歲就被代表啟蒙運動精髓的《歡樂頌》迷住了。席勒想要強調自由、正義和人類幸福等價值。他認為公民的福利和幸福應該成為政治的中心,只有這樣,才有可能實現和平與社會和諧。 根據作者的說法,這首詩是給每個人的一個吻。貝多芬希望成為吟唱這首詩的嘴唇,成為普遍傳播這些崇高目標的音樂。 貝多芬為他的音樂作品《歡樂頌》改寫的詩: 喔朋友們,不是這些聲音! 讓我們取而代之的是更愉悅的 還有更多快樂的人! 佛洛伊德! 佛洛伊德! 歡樂,神聖的美麗火花[或:諸神的], 極樂世界的女兒, 我們進入,陶醉在火中, 天上的一位,祢的聖所! 你的魔法再次結合; 眾人結為兄弟, 你溫柔的翅膀棲息的地方。 當黑暗降臨歐洲和貝多芬時 啟蒙運動的夢想及其對幸福的承諾只不過是海市蜃樓。幾十年後,法國陷入恐怖統治,萬餘人頭顱滾落。弗里德里希·席勒去世時認為他的《歡樂頌》絕對失敗,是荒謬的隱德萊希,考慮到當時的情況,他對此感到羞恥。 事實上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