貝多芬 歡樂頌

1824年5月7日,貝多芬首演第九號交響曲《歡樂頌》時,他已經嚴重失聰。這就是這首著名國歌背後的故事。


近兩個世紀過去了,貝多芬的《歡樂頌》仍然是希望、和平與友誼的象徵。這是一場精湛的音樂慶典,讓每個聆聽它的人幾乎立即感受到一股正面情緒的洪流。事實上,當這首曲子響起時,生活總是顯得美好。 


然而,對於它的創造者來說,它更像是一首憤怒和救贖的頌歌。事實上,在聲音對他來說不再存在的時候,他為音樂家可能遭受的最嚴重的詛咒而感到沮喪,創作這首國歌是對努力和藝術生存的頌歌。儘管如此,他仍然創作了一部精彩的作品。然而首映當天,他根本不知道觀眾有多興奮,有多麼歡呼、鼓掌。事實上,他什麼也聽不到。 


其中一位音樂家必須將公眾的反應通知他,此時他停下來向他們表示感謝。他仍處於第二樂章的結尾,還有很大一部分工作要做。


《歡樂頌》是弗里德里希·席勒於1785年創作的一首詩,原名是An die Freude(德語「歡樂」),貝多芬以此為基礎創作了他的作品。


《歡樂頌》是如何構思的 當路德維希·範·貝多芬還是個青少年的時候,他就被先驗唯心主義和啟蒙運動的基礎所迷惑。事實上,在伊曼努爾·康德在波昂大學的演講中經常能看到他的身影。也正是在這裡,他發現了一些立即引起他共鳴的東西:弗里德里希·席勒的詩。


貝多芬剛滿15歲就被代表啟蒙運動精髓的《歡樂頌》迷住了。席勒想要強調自由、正義和人類幸福等價值。他認為公民的福利和幸福應該成為政治的中心,只有這樣,才有可能實現和平與社會和諧。


根據作者的說法,這首詩是給每個人的一個吻。貝多芬希望成為吟唱這首詩的嘴唇,成為普遍傳播這些崇高目標的音樂。


貝多芬為他的音樂作品《歡樂頌》改寫的詩:

喔朋友們,不是這些聲音! 

讓我們取而代之的是更愉悅的 還有更多快樂的人! 佛洛伊德! 佛洛伊德! 

歡樂,神聖的美麗火花[或:諸神的], 

極樂世界的女兒, 我們進入,陶醉在火中,

 天上的一位,祢的聖所! 

你的魔法再次結合; 眾人結為兄弟, 你溫柔的翅膀棲息的地方。 



當黑暗降臨歐洲和貝多芬時 啟蒙運動的夢想及其對幸福的承諾只不過是海市蜃樓。幾十年後,法國陷入恐怖統治,萬餘人頭顱滾落。弗里德里希·席勒去世時認為他的《歡樂頌》絕對失敗,是荒謬的隱德萊希,考慮到當時的情況,他對此感到羞恥。


事實上,他的理想主義幻想最終與嚴酷的現實發生了衝突。即使是藝術、寫作和詩歌也沒有能力改變人們的思想,因為人們總是如此渴望暴力。歐洲正在經歷的革命時代是如此黑暗,甚至連年輕的貝多芬的音樂也不再清新明亮,而是變得更加動盪和弦。


當他寫下《海利根施塔特遺囑》時,他剛剛 30 多歲,他在遺囑中向他的兄弟們解釋了他的絕望。他很早就失聰了,這對一個音樂家來說是不可想像和令人心碎的,他甚至考慮過結束自己的生命。然而,他沒有。


貝多芬始終認為他必須為音樂世界帶來一些革命性和獨特的東西。從他發現自己面臨著進行性且不可挽回的聽力損失的那一刻起,他就痴迷而狂熱地轉向作曲。席勒的《歡樂頌》再次在他的腦海中迴響。


第九號交響曲也是貝多芬最後一首完整的交響曲,與之前的八部完全不同。


貝多芬的《歡樂頌》成功地喚醒了我們的正面情緒和希望感。


《歡樂頌》與貝多芬啟蒙人類的渴望 當貝多芬寫下《歡樂頌》時,他已經失去了聽力,並陷入孤立、疾病、因多次失戀而心碎、抑鬱和自殺意念之中。從席勒的詩中創作出一首音樂的創作和迷戀成為了他的立足點。是那個讓他從黑暗中走出來的人。


貝多芬希望他的《歡樂頌》能啟迪人類,並在各國人民中復興希望、自由與和平的價值。他的音樂必須響徹蒼穹,深入人心。此外,他的交響曲充當了他自己內心的燈塔。


據說,27 年後,有一次,他全神貫注於將席勒的這首詩帶入音樂生活,卻忘記了時間。他開始赤裸裸地走來走去,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。事實上,當局曾一度將他關進監獄,因為他們認為他是一名精神錯亂的流浪漢。


是市長接了他並道歉,然後用馬車送他回了家。回到家後,貝多芬的腦中充滿了各種想法。他的靈感是如此貪婪、強烈、熾熱,以至於他成功地完成了這部作品。事實上,他從自己的黑暗中,成功地用他那令人難忘的《歡樂頌》照亮了世界。
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古典音樂時期 I (1775-1825)

The Driftwood Violin- Show the unique voice of Taiwan

摩卡咖啡Mocha的做法